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游戏频道 > 网络游戏 > 厂商新闻 > 正文返回列表页

中关村简史(3)

编辑:瑞安网 来源:腾讯科技 发表时间:2017-12-07 09:31 人气 | 查看所有评论

导语:导语:1983年1月29日,《经济日报》还以《研究员陈春先扩散新技术竟遭到阻挠》为题,在一版显著位置报道陈春先和他领办的服务部的来龙去脉,明确指出:要大力支持科技界的改革工作。“阻挠、抵制改革的“马蜂窝”一

导语:1983年1月29日,《经济日报》还以《研究员陈春先扩散新技术竟遭到阻挠》为题,在一版显著位置报道陈春先和他领办的服务部的来龙去脉,明确指出:要大力支持科技界的改革工作。“阻挠、抵制改革的“马蜂窝”一定要捅

1983年1月29日,《经济日报》还以《研究员陈春先扩散新技术竟遭到阻挠》为题,在一版显著位置报道陈春先和他领办的服务部的来龙去脉,明确指出:要大力支持科技界的改革工作。“阻挠、抵制改革的“马蜂窝”一定要捅,而且要一捅到底,影响新生事物发展壮大的阻力要坚决排除。”

但陈春先们创新的障碍并没有一下被消除。

随后,《经济参考》、《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先后发表文章,肯定陈春先领办的技术服务部,但对研究人员是否可以兼职,是否可以到社会上“扩散技术”,转化可以成果,创办实业等,一直有争论。

三年过去了,陈春先们面临的争议才有了实质性的突破。

1986年,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国务委员方毅分别接见四通集团等企业家,鼓励他们开拓进取,促进科技成果走向市场。“一所两制”首次在中关村推广,科技体制改革正式被突破。

体制障碍打破后,1986年,第一家风投公司在中关村成立——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同年,北京第一家将科技情报转化为商品的民办科技实体——北京星火技术研究所也成立了。

中关村简史

辉煌的时代:

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和脉冲等离子发动机

起步时期的中关村,处于一个科技极其辉煌的时代。科研成果产出的密集程度和科技分量,堪称耀眼。

1982年,陈景润、王元的“哥德巴赫猜想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80年代,还有一批闪耀的科技成果诞生:脉冲等离子发动机、发现大耀斑、第一台质子直线加速器、第一套汉字磁盘操作系统、第一台大型向量计算机、第一支“晒乐管”、第一台国产PC、第一台高精度固定重力仪、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乙型肝炎血源疫苗研制成功……

正是踩着这些高科技的技术基础,联想、“两海两通”、科理高、三环、北方、海华、北大方正、曙光、金山……这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企业开始一路飞驰,带领中关村,甚至全中国走向世界之巅去。

中关村简史

斯坦福是硅谷的心脏,清华们是中关村的引擎

这个时代科技带来的光芒,都离不开生产它的引擎。

如果说斯坦福大学是硅谷的“心脏”,那么清华北大、中科院等大学集群就是中关村的“引擎”。

中关村的成长史可以说也是一部人才成长史。

硅谷的崛起是因为斯坦福大学洒下了燎原之火,中关村的崛起则离不开分布在白颐路和知春路两旁的大学群。

除了清华北大,分布在这两条路周边的还有中科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一众高校。

2017年的胡润百学榜里浙大、北大和清华成为“最具财富创造力”中国大学。位于中关村的北大以26人排名第二,清华以22人排名第三,人大以20人排名第四。

目前,全国21%的“千人计划”人才集聚在中关村。

2016年3月“北京人才20条”出台以来,海淀园已受理申请500余人次,为联想、小米等高科技企业的227人发放了“绿卡”,超过北京市近5年获得“绿卡”人数的总和。

不过如今人才的流动早已不再局限于地域,中关村和硅谷的人才往来越来越频繁。

大学成就一个产业集群的样板,在全球范围并不难找。

依托麻省理工大学的128公路,印度的班加罗尔和台湾的新竹园区,都是类似的标杆。

印度的班加罗尔则被誉为“亚洲的硅谷”,它的成功也离不开高校资源的集聚。班加罗尔的印度科学学院是印度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和研究所。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被誉为“台湾的硅谷”。新竹园区的发展也得益于周边的两个科学和技术处于领先地位的大学——国立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

不过,不是有了学校、技术、人才,产业发展就能一蹴而就。曾走上世界之巅的128公路也经历过衰退的阵痛。

在上世纪70年代,128公路的产业规模甚至还在硅谷之上。这主要得益于1950年后,美国为进行军备竞赛投入巨资进行军备研发的动因,128公路成为资金流入口。

但80年代后,128公路产业开始走向衰退。有学者分析128公路衰落在于园区文化,在于创新和创业文化严重缺失。

谁是产业集群里面左右腾挪和产业平衡的那只手?

毫无疑问,园区一直扮演着这样的角色。而中关村的成长史里,少不了园区的发展轨迹。

中关村简史

中关村园区成长史:从一区到一区十六园

如今的中关村园区已经形成了“一区十六园”的空间产业格局。然而,80年代它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却无比艰难。

1982年,中关村尝试迈出第一步。历经6年,从区、市、上到国务院层层论证、修改、审批,终于在1988年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迎来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温家宝视察。

基于这条街的调研经验,在中关村试办高技术产业园的提议被通过。并且当时的中关村园区的得到了来自国家科委、中科院和财政、税务、银行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同时还有“一路绿灯”的政策扶持。税收返还,税收减免,越来越多的优惠降临到中关村企业身上。

从此,中关村进入了一个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的新时代。

1988年,试验区还只有100平方公里。11年探索经营后,1999年,中关村进入了一区多园的扩展时期。

在1988年-1999年间,中关村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亦庄先后并入中关村空间格局。

从1999年-2009年间,中关村科技园区总面积达到2万3千多公顷,包括了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德胜园、电子城、亦庄、石景山园、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中关村“一区十园”的空间格局形成。

和今天产业园区动不动50%、30%的住宅开发配比不同,中关村的成长史里,地产开发并没有先行。

1990年1月,五道口的华海大楼建成,这是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企业第一家拥有自己的房产。

1994年,清华正式开建清华科技园,占地15公顷。4年后,清华紫光耗资3亿,占地408亩建立清华紫光科技园。1999年10月,北大生物城奠基。

2001年6月,北京交通大学科技园占地120亩开建。2003年1月,中关村航空科技园,17万平米。同年,华北电力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园成立……

中关村的建园史并没有让住宅开发成为标配,而是大学科技园先行。中关村发展的前20年间,是大学科技园,孵化器发展的鼎盛时期。而后,随着企业和人才的集聚,人才公寓配套,商业购物中心紧随而上。

36年走来,中关村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它当然也面临过各式各样的诱惑。但几代人持续投入的心血和精力,几代人突破体制付出的勇气和决心,让它守住了初心。

中关村36年的成长史,是一部修路史、一部人才成长史、一部科技园区史,又不仅仅如此。还有更多创业维艰的企业成长史,更多晨兴夜寐的园区运营史,没能出现在这些篇幅里。

走到今天,中关村不是一蹴而就的。

从1981年起,36年的艰苦跋涉,中关村总算拿到了和硅谷共享一个版面的资格。

看完之后应该觉得?

健康游戏忠告 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 提示:本站为防止低俗内容出现,用户发表的评论及上传游戏需本站审核后才能显示出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