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景看好 电影游戏重合度高相互借力
导语:,“钱”景看好 电影游戏重合度高相互借力
前天,由建邺区新城科技园与南京原力动画主办的“2014游戏电影IP融合与数字娱乐新技术国际论坛”在南京国家广告园举行,记者从论坛上获悉,原力正担任索尼旗下三款游戏改编电影的制作任务。
近些年,将游戏搬上大银幕的消息不绝于耳,著名游戏公司育碧旗下的《刺客信条》、《看门狗》等6款游戏将制作成电影,经典游戏《魔兽世界》、《愤怒的小鸟》电影版已在制作。与此同时,影视作品也在不断游戏化,《爸爸去哪儿》和《变形金刚4》都借着热度推出同名游戏。“未来游戏和电影会越来越多融合在一起”已成业界共识。
游戏并非“宅男”专利,改编电影可省一半时间
来宁参加论坛的Blockade 娱乐公司目前正将《瑞奇与叮当》、《狡狐大冒险》等3款索尼游戏改编成电影,江苏广电和南京原力参与投资,原力还担任电影的动画制作。
Blockade 娱乐公司CEO Brad认为,众多游戏宣布改编电影不是偶然,“传统印象中,游戏粉丝和电影观众重合度不高。过去美国玩电子游戏的是17—34岁的宅男,他们可能没工作,没其他兴趣,似乎不会走进影院。但现在,以前被排除在游戏玩家之外的老人和小孩都参与进来,游戏粉丝黏性很强,改编成电影上映后,他们一定会去影院看,不管电影改编得是否好。”
国内游戏电影公司也深谙此道,正在公映的国产动画片《洛克王国3》和《赛尔号4》都是改编自儿童网游,改编电影后都是稳赚不赔。即将上映的动画电影《龙之谷》也都是从游戏衍生而来,这款游戏在亚洲有一亿多名注册用户,平均每日在线人数达600万。
“很多游戏制作更加电影化,游戏的人物角色、故事背景已敲定,根据游戏改编的电影,会比一部原创电影的创作时间节省30%-50%。”Brad表示。
电影变游戏可“预热”和“续热”,已成重要营销方式
游戏傍上电影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正在上映的《变形金刚4》、《沉睡魔咒》都趁热打铁推出了同名手机游戏,借着电影的热乎劲儿,下载量都不错。而《分手大师》、《小时代》等国产片也在上映前推同名手游为电影预热。
“跨媒体的游戏对于动画片和电视剧来说,正逐渐演变为一种重要的营销方式。要想实现影视品牌价值最大化,拥有更多用户并延长其生命周期,游戏尤其是移动时代的手游就成了重要策略。”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动画片《神偷奶爸2》票房火爆后,法国游戏开发商Gameloft根据电影改编的跑酷游戏上线3天下载破百万。国内动画电影《熊出没》也仿照该片推出了同款跑酷游戏。游戏上线时,两部电影已下映,但又通过游戏在手机平台上火了一把,为影片续集推出延长了品牌生命周期。
影游借力不是相互“冠名”,不按规则办事就变“垃圾中的战斗机”
电影和游戏的融合虽是趋势,但并非简单互相改编了事,仍要按规则办事。
目前为止,游戏改编电影大多和“烂片”一词脱不了干系,《生化危机》系列、《古墓丽影》系列出炉后均遭遇差评。Brad在论坛上也承认:“游戏改编电影,是否要讨好粉丝成为一个难题。不善待粉丝,电影口碑都很差,过分讨好粉丝,电影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电影游戏版遭遇也天差地别,与电影同步推出的《变形金刚》手游操作繁琐,被粉丝吐槽为“垃圾中的战斗机”。而游戏版《神偷奶爸》设计就被赞巧妙,非常适合用户在碎片化的时间玩,而且是从游戏体验者的角度出发来制作的。
“影视游戏之间不是相互‘冠名’就能取得营销效果,电影和游戏必须参照各自规则进行,而不能只靠此前积累的品牌效应来吸金。”Brad表示,最近的游戏改编电影已不像以前小打小闹,《魔兽世界》、《狡狐大冒险》都是按好莱坞商业大片的模式操作,制作周期长达几年,出炉后可能粉丝并不能完全满意,但至少从电影的评判角度来说不会是粗制滥造的影片。
来源:南报网
【编辑:花园】
- 海南将携手中国音数出版协会 共推游戏产业2014年12月15日
- 雷军发力游戏 用的还是小米生态链的套路2014年12月14日
- 游戏公司要上市,你真的想清楚了吗?2014年12月14日
- Bioware前开发总监称免费游戏将成为主流2014年12月14日
- 业务线萎缩 PS4已成索尼最后一条生命线?2014年12月14日
- 电子游戏不单属于儿童 禁售GTA5是历史倒退2014年12月14日
健康游戏忠告 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 提示:本站为防止低俗内容出现,用户发表的评论及上传游戏需本站审核后才能显示出来,谢谢